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

吃了田螺寄生虫怎么补救

吃了田螺寄生虫怎么补救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吃了田螺寄生虫怎么补救

田螺学名中国圆田螺(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),在我国各地的淡水湖泊、水库、稻田、池塘沟渠均广泛分布。因其肉嫩味美、营养丰富,且有清热止渴、明目等食疗功效,成为人们喜爱的水产品之一,特别是南方人把它作为席上佳肴。

田螺耐寒而畏热,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℃,水温低于15℃或高于30℃即停止摄食,当水温低于10℃会钻泥,超过40℃会被烫死。田螺食性杂,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,可自然繁殖。田螺的寿命一般为雌性四五年、雄性两三年,仔螺前三四个月生长最快,以后逐渐缓慢,2年后基本不再生长。

外壳是钙质的,较薄,螺旋形,右旋。壳外表呈黄绿色到黄褐色,颜色因环境和水质而有差异,内面灰白色,壳顶略尖,壳底膨大,壳口卵圆形,其边缘完整,有角质。

分为头、足、内脏囊三部分,外套膜包着整个内脏囊,田螺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,头与足部伸出壳口外。头部圆柱状,其前端有一个突出的吻,口位于吻的前端腹面,吻的基部两侧有一对较长的触角,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形,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,右触角短粗,卷曲成了交接器。每个触角基部的外侧突起上有一个黑色眼点。头部后方两侧的皮肤,皱褶卷缩成水管,左侧的是入水管,右侧的是出水管,足位于头部腹面后方,是一个大型的肌肉质爬行器官和吸附器官,足伸展开时,前端圆弧形,后端尖圆形。

田螺主要摄食器官为齿舌,用于刮取水底和附生的食物。田螺食性杂,在自然环境中,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、藻类、细菌和有机碎屑等,也滤食浮游生物,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。

田螺在水温15℃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,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~28℃,30℃以上时,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,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,水温超过40℃时田螺会死亡。对于干旱和寒冷有较强的适应性,水温低于8℃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,待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℃左右时,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。田螺对水中溶氧很敏感,当水中溶氧量降到3.5mg/L时,它们摄食不振;1.53.5mg/L时,开始死亡。

田螺雌雄异体,两性异形,区别田螺雌、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有触角形态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形;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,右触角短而粗,向右内弯曲特化成交配器官(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)。此外,雌螺个体大而圆,雄螺小而长。自然水域一般雌多雄少。

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,其生殖方式独特.成熟的卵在输卵管顶端与精子相遇受精,受精卵在母螺的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。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。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,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。田螺分批产仔,每年3~4月开始繁殖,在产出仔螺的同时,雌、雄亲螺交配受精,接着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。交配行为一般在白天进行,交配时间长者可达12小时,仔螺大多于夜间产出。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~150只仔螺。初生仔螺壳高4~7mm,生长一年后,性腺发育成熟。在生殖期,雌螺子宫中常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仔螺。

田螺营养丰富,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尼克酸和维生素A、B1、B2、D和烟酸、钙、磷、铁等成分,是城镇居民喜爱的水产品。

一般市场上买的田螺不是那种携带寄生虫的,比如钉螺这种就有可能有寄生虫,不要自己吓自己。

食用不熟的田螺可能会引起肠道感染,如果有症状,建议及时口服消炎药物。指导意见:如果有消化道的症状,如腹泻,肠胃不适等,建议及时口服可乐必妥等消炎药物。以后注意饮食卫生。以上是对“吃了不熟的田螺怎么办,可以知道感染寄生虫”这个问题的建议,希望对您有帮助,祝您健康!

一般这种情况容易引起寄生虫感染的情况,特别是南方高发地区的指导意见:建议你可以服用几天消炎药,可以预防感染寄生虫的,以后也可以服用肠虫清片驱虫治疗。

鉴于这种情况建议可先口服驱虫药如肠虫清等进行预防性治疗,也可过段时间先到医院做便常规检查,明确有无感染,然后再服药。田螺,海鲜,鱼虾等水产品,在食用前必须要做熟,充分的高温下,一般寄生虫也会被杀死。不要吃不太熟的水产品,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寄生虫感染。注意食用食物的卫生。预防感染

首先,可以用高温将田螺中的寄生虫杀死,可以将田螺放到开水中煮沸一段时间,时间长度把握在五分钟以上,这样就能将寄生虫杀死。其次,将买来的田螺用柚子叶或者是柠檬片、淡盐水浸泡一晚上,这样第二天,田螺就会吐出一些不干净的东西,也会吐出一部分的寄生虫,此时将田螺捞出来洗干净即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