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拨弦乐器琵琶的演变历程

拨弦乐器琵琶的演变历程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拨弦乐器琵琶的演变历程

在中国传统拨弦类乐器中除了琴和筝外,就要属转轴拨弦三两声的琵琶和后来的延伸品阮。尤其是琵琶,在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、迁客骚人中都占据了很高的话题流量,那么在数千年来,琵琶又是如何演变成时下的模样呢?

现就为大家介绍一下,关于拨弦乐器琵琶的演变历程。

无论是在古代书画描绘中,还是时下的实物,其外形都不难看出该件拨弦乐器在中国古代属于西域的舶来品,但具体是何时流传到园中王朝的已无具体记载可考,仅是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得知,早在先秦时期的秦国,就已经有长柄、皮面、圆形共鸣背板的拨弦乐器出现,当时又被称为“弦鼗(tāo)”。

琵琶再中原王斤块雁朝较早的称谓是“批把”,那为何被称为“批把”呢,答案就在在汉代刘熙所著的《释名·释乐器》中有相关记述:“推手前曰批,引手却日把。”

单说琵琶的历史莫名有些枯燥乏味了,要是形象点可以联想一下古代名曲,如秦朝末年楚汉之争的《十面埋伏》,以及西汉汉元帝时期的《昭君出塞》,甚至是经历过学生时代所耳熟能详的文学名篇《琵琶行》中“转蕉蕉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”的余音未消,由此可见琵琶这件拨弦乐器在中陵趣华传统乐器中的地位和影响。

自秦汉以后,历经魏、晋、南北朝、隋唐、五代十国等各个时期的不断改进,以琵琶为蓝本,有不断延伸出阮咸、秦琴、三弦、五弦、忽雷、月琴等风格、曲调、样式各异的乐器形制,但从根本上不变的依然是近似圆形的共鸣箱体和直颈,当然也有从西域舶来的半梨形曲项而被统称为“胡琴”。

在经过唐代的空前发展与融合,宋代的积淀与精益求精后,深植于中原的琵琶与形制不一的“胡琴”在再一次的融合中,最终定性成为时下常见的形制与样式,如半槊形的共鸣箱体配以桐木制作的背板蒙面,琴颈向后弯曲,颈与面板上设“相”和“品”,张4根4°、5°的关系来定弦。

琵琶操持时,起初是横抱,后改定为竖抱;在对琵琶弦进行弹拨时,也将最初用专属拨子弹奏改为更灵活、娴熟的五指,并在手指末梢处缠以拨甲,成为宋代以后、近现代以来独奏、伴奏、合奏等场合下重要的传统拨弦乐器。“琵琶”一词也由此成为竖抱式拨弦乐器的专称。

时下,人们常对某件物品的新旧程度称之为“品相”,其实“品相”一词最早是用于琵琶的按弦时不同位置上的音阶,大的音调称“品”,细部的音域称“相”。到了近现代时期,琵琶音调、音域的“品相”上从4相13品的基调上不断发展和适应,逐渐增加至6相23、24品,几乎可以拨奏所有的半音。